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贯通,如何防风固沙?
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沙害成为影响铁路建设的头号难题。
自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国铁集团组织参建单位根据沙漠地质特点,按照“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
为有效应对风沙侵蚀,中国中铁在全国铁路建设中首次提出“治沙先行”的建设理念,通过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做到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建成,走出光伏治沙新路
6月2日,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建的86座光伏发电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落户”,万余块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成电能抽水灌溉,为绵延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提供了更加“绿色”的水源,实现公路全线零碳排放,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从人迹罕至的漫天黄沙,到一座座现代化油气场站的崛起;从沙漠公路的全线贯通,到生态防护林的绿意葱茏;从柴油发电抽水灌溉,到用阳光“绿染”大漠……塔里木油田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沙漠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改善和油气勘探开发相得益彰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沙变土”技术今年进入产业化
作为由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的原创性理论和成套技术——“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在5年大规模中试试验后,今年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新签项目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沙漠和戈壁共计13万亩。
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形成“几”字形状,南段和北段存在着纬度差异,每年封河期和开河期上游来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引发水灾。从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于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计划通过该项目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在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从而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沙漠腹地有了水,再加上沙漠土壤化技术,沙漠就能产生经济效益。”易志坚教授介绍,这次改造的地块位于杭锦旗吉日格郎图镇,当地可以用于土壤化改造的沙漠化土地超过10万亩,当地政府引进了企业种植农作物,计划种植土豆、大豆、葵花等经济作物。今年他们计划首次改造多亩,目前改造、种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