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曦府谷三道沟老家的眷恋

老家的眷恋

苏曦/文

我的老家在三道沟镇三道沟村,东与本镇阳弯村、西与后三道沟村、北与温家梁村、南与地界壕、下韩梁村接壤。属黄土山川地域。全村有八梁七塔三沟:脑畔梁、石盖梁、阳山梁、草垛峁梁、真武庙梁、石圪堵梁、阴梁、杏树圪梁、前阳山梁;石圪堵沟、温家沟、瓦窑沟、门塔、对正塔、地界塔、石塔则、故塔、小阴塔、铺沙塔,总耕地面积亩,林草地亩,三道沟村位于三道沟镇中心,又是镇政府所在地。

三道沟镇位于府谷县西部中心,北与庙沟门镇村相靠,南与新民镇村相依,东与孤山镇村相连,西与老高川镇村相接,总面积.83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人,户,辖七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三道沟镇是工业重镇,经济强镇,矿产资源丰富,全镇含煤万吨,规模以上企业25家,生产原煤、硅铁、金属镁、焦粉等,镇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大石路,野大路,三新路途经镇内,通村路硬化形成路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全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项目,全镇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我的老家三道沟村,村名什么时候得名,至今未发现历史的记载,听老先人们传说,三道沟村地域内东南有条小沟叫石圪堵沟,西南有条小沟叫瓦窑沟,北面有条小沟叫温家沟,这三条沟河水流入大川河沟,经阳弯川至新庙汇入沙梁川流经孤山川,小河川汇入黄河。以地域形状、姓氏命名村在当地很多,如韩家梁,杨家园则、乌兰沟、松树峁。如后三道沟村由大盘沟、张明沟、玉成梁沟汇集之处,又在三道沟村西边,就叫后三道沟村了。根据资料记载,三道沟村名应在乾隆时期而得名,根据三道沟村现在的当中院内正面的土窑洞推算近二百八十多年了。三道沟村名是苏氏老祖先住下定名的,还是很早以前就有村名了,需要进一步考究,三道沟村名一直延续至今。三道沟村曾立过乡政府、人民公社,现叫三道沟镇了,是该镇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道沟村现居住人家,苏氏大堡都二甲,与府谷县城马道崖的牌楼院苏氏,木瓜苏氏,庙沟门苏氏,海则庙苏氏,老高川苏氏等是同族一家,只是各地辈分不同,现在有苏氏人正在研究整理苏氏家谱。

三道沟村苏氏人家是从县迁移上来的,是老先人苏应达来到三道沟村自己掏下土窑洞安居发展的。是从开荒整地,务农生存发展,经商致富继续发展,至今延续十三代约多年。现三道沟村的旧址由上村旁、葱地弯、后院、当中院、墙外、中间院(也叫那头院)前院,脑畔梁、阳洼西大院、阳洼东院、庙沙峁、草垛峁、铺沙塔、庙渠子组成,其中后院,中当院、阳洼西院、庙沙漠院、葱地弯院都是四合大院,院内主建筑是马鬃石头三孔大石窑,而阳洼西院是东西两处三孔大石窑,正面是五孔砖包门面土窑。

庙沙漠是正面五孔砖石窑的大四合院。因地势原因,有的院不方正,但都有讲究的大门。特别是后院,阳洼西院的弟兄们合资买下了“恒义德”商贸字号。他们从人挑担发展到骡驼队,在内蒙东胜地区诚信经营,取得较好的的经济效益,先后又建起了油坊、缸房、豆腐坊,生意红火了约半个世纪。他们两大门弟兄完分别在葱地弯、后院当中院、阳洼、庙沙漠盖了六处大石窑成了远近有名的富户。他们修起了大石窑逐年又都建成了四合院,有两处砖砌大门上用砖雕刻的“福为平”、“忠信堂”现在字迹清楚,虽大门破旧,现一看就能知道此院发过财,住过富裕之家。

我家住在中间院,原与前院是一个大合院,以后前院在西边盖起了西房,分成了两个院,东边仍叫前院,前院的人把隔开我们院叫那头院,实际上是中间院。我的老院住两户人家,我们一家和堂兄一家,正面共七间正房,堂兄家五间砖包门面,我家两间撒拉出檐石块砌墙房,南面是我家普通南房四间,我的堂兄两家南房,两家一个训字大门。我们一家十口人,奶奶、父母、兄妹七人住在24平米的两间正房里,一面土炕上人躺下满满的。在这种居住紧张、生活困难的困境下把我们一个个拉扯大。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只有我们这些长大的儿女才知道,做为儿女永远难忘父母养育之恩。

年正月,我和老伴结婚吃喜时在本村后河堰北面,不到10平米的旧土窑里度过了洞房花烛夜。年老院新盖起了两间西房,一门一窗,门面是父亲打的出面马鬃石,墙是我赶着牛拉平板车从河沟里拉来的石头砌成的,虽房顶漏着木柁和椽檁木栈,但我很高兴,从旧土窑里搬到新房。父母也松了一口气,总算把老大儿安排好了。过两年父亲和老二在把院内牛圈拆了新盖成两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在那里给老二办了喜事。以后老二、老三在本村的杏树洼盖起了新砖混合结构房两院,他们住进了新房。年我在门塔修建了四孔砖石窑,我也住上了新家,在当时算不错的居室了。年我又在新砖窑洞上盖了一层砖混现浇房,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南面盖了房,我和两个儿子住在一个巽字大门院内,成了四方院,因西面没地方盖房子,东面只能盖两间小房子,形不成四合院了,只能为四方院。

另外三道沟村的北山坡住过贾家,地方叫贾家圪,南山上住过白家,石圪堵梁村子弯住过代家,这几户人家什么时候来到三道沟居住的暂无法考证。根据老人们说这几个外姓户在民国年代先后迁移到别处去了。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长,苏氏家族大村已住下了,先后在本村的阳山梁、杏树洼、前沙漠、庙沙塔、石塔子、门塔子修起了住舍和院落,还有一部分人到内蒙居住发展。

三道沟村,听外村的老人们传是块宜居的风水好地。三道沟村原东面有一个高沙圪蛋,叫阳洼沙圪蛋,西面有个大沙漠叫铺沙漠,村北靠大山梁,南对阴梁山,门前大河常流水通过,外地人不管从东边来或西边来,先看到的是沙漠,只有走过沙漠进到村才能看到三道沟村庄。它是个避风向阳、山高水常流的宜居之地。后代人曾佩服过先人们安居的眼光。旧时听说一相师走过留下了话,此村要人口兴旺,财源茂盛,是宜居的宝地。三道沟村苏氏的发展史验证了传说和相师的吉言。从居住来看也证实了原先的传说,三道沟村苏氏第一、二代住土窑洞,三、四代住平房,五、六、七代住上了大石窑。八、九代住上了砖混窑和楼板房,十代以后住上了高楼大厦。现在,已经看不到旧时的沙圪蛋了,东面沙圪蛋修成了街道,盖起了楼房,西面沙圪蛋绿化后又建过焦化厂,现准备筹建九年制学校。旧恒义德东面,原后河堰新修起了生态绿化公园,成了当地居民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

解放前三道沟村苏氏家族第五、六、七代人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以农为主、农商兼备,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中华民国期间,多灾多难,民不聊生,三道沟村苏氏人口发展很快,土地却没有增长,为了更好的生存一部分人去内蒙发展,特别解放前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人举家走了西口,到后山一带落脚生存发展,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胜、巴盟、杭锦旗、乌海、达旗、准旗、伊旗。他们在那里白手起家,勤劳发展,成了他们的常驻地。根据三道沟村苏氏修家谱时统计:现在内蒙古各地旗市居住着三道沟村苏氏有近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有好几百人参加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成了当地的技术人才和工作能手,有的从政担任了旗委主要领导,在那些地方苏氏人缘、口碑很好,给老家三道沟村苏氏增了光。

改革开放后,三道沟村苏氏人听党话、跟党走,勤劳致富,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好日子,先后在三道沟村新建成了富民大街,街道两旁楼房商铺林立,全村各户都有门店,自己经营或租赁收益,标志性的建筑长盛集团大酒店,起龙集团饭店,苏家大院,是较好的餐饮住宿之处,又是观赏休闲的好地方。特别是煤炭资源开发后,三道沟村苏氏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子孙积极参与,先后筹建经营了常胜煤矿、温家沟煤矿、瓦窑沟煤矿、还与他人合股经营的普禾煤矿、张明沟煤矿、老虎沟煤矿、黑石岩煤矿,合法经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苏氏族人成立了好几个有限责任公司、合资集团、中型煤矿、中型焦化厂、金属镁厂,有几个苏氏家族佼佼者,生意做到了北京、西安、东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全村现没有贫困户,万元户居多,百万元户也有,有几个达到了亿元户。

三道沟村现有69户,人,家家有楼房,年轻人户户有小车,县城有新房,有不少户子分别在北京、西安、海南、包头、东胜、榆林有安居之地,随时可去享受大城市生活。

三道沟村现在长住的是六十岁以上人口,不到三十人,他们留住在老村过休闲自由的日子。留守的老人们,不是子女不孝,也不是子女不让他们进城生活,而是他们不愿去城里居住,孩子们把他们接到城里住几天,就不想住了,嚷着要回老家住。他们嫌城里人多、车多,走马路都得存心,嫌上楼梯等待,嫌噪音杂、污染和空气不好,这样子女们只能把老人们送回老家,自由生活。他们住在老村,基本上不住老村旧宅里了,都住在新房和楼房里,水、电、卫生间齐备,生活必需品在街道门市上随手购买,休闲拉话不忌口,随便自在过日子,自我感觉生活在老村很幸福。医院定期免费体检,医疗费适当报销,每月元左右的养老补助金,每年还给种地直补金,他们对党的政策,政府的关怀表示满意和感激,他们认为今天共产党的社会是最好的社会。

三道沟村,前十几年老村的房屋租给外地打工者居住,收取房租费,近几年煤矿开采用机械化,用工很少,打工者没活干,只能去别的地方谋生,这样老村的旧宅都空下了。街上的门面房也空下了不少。三道沟村苏氏后代们,近几年来对老村旧居进行简单的维护,有的揭盖了房顶,也有的加盖了彩钢房顶。尽量保持旧居的原貌。每逢节假日,开车回到老村,给老人们带些礼品孝敬老人,没有特殊事的,家里不住着老人的,都要回到老家上坟祭祖,他们已经记住了家训,不管走到哪里,不能忘掉你的根在哪里,他们不忘祖先,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我已退休几年了,因老伴不愿在城里居住,我改变了原来的居城想法,因为她一辈子没离开三道沟村,在那里务农持家一生。我念书工作在外近五十年,对老人孝敬、对老伴关照都没做到位,所以我只好放弃城市生活,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生活。

三道沟村庙沙峁的五孔大石窑和四合院,解放后立过学校,以后成了人民公社办公地,0年又新修了镇政府办公大楼,成了全镇政治文化中心地,后面的草垛峁旧居也因修厂子毁坏了旧貌,这两旧居成了老年人的回忆了,年青后代再也看不到那时的面貌了。我回到老家,闲时到老村旧居转一圈,往事历历,见物追远,老村兴衰沧桑又溢出脑海。苏氏家族后代,要把老祖先们务农为生、艰苦创业、守法经商、发家致富、义德传家的毅力和精神传承下去。

现在的三道沟镇村,过街公路移改到对面的山底,车辆的污染少了,噪声低了,镇政府对街道牌匾换新,杂物清除,环境卫生常规化,使街道干净了,山绿了,空气质量好了,成了较好的人居之地。

我现回到老家三道沟村,陪着老伴和村里的老年人,休闲生活,颐享天年。微笑送走昨天,开心过好今天,愉快迎接明天,健康快乐每一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vcaixingye.com/smslchy/17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