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杭锦旗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实际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大大影响着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围绕这些问题,旗委宣传部开展了实地调研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并付诸实施。
一、杭锦旗农村牧区基本情况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黄河“几”字湾南岸,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辖2个工业园区、5镇1苏木、76个嘎查村、13个社区,总人口14.6万,常住人口11.52万,其中农牧区常住人口4.89万人。年,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牲畜存栏总头数.2万头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7月,杭锦旗正式退出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行列,年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杭锦旗巩固扶持已脱贫人口户人,其中正常脱贫户人,稳定脱贫户人。如今的杭锦旗正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民理论政策水平还需提高。目前大部分基层农牧民群众都不注重理论学习,不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不能够及时学习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发展方向或者只是粗枝大叶式的不求甚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不能够充分激发农牧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降低了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
(二)农牧民自身认识有待加强。杭锦旗地广人稀,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土地条块分割、经营单一,农牧民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认为自己是土里刨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民,本来就是种地、养殖,自己有经验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主观认为搞种植、养殖纯粹是靠自己经验的积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三)应用科学水平能力还需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农牧业生产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想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发挥最大效应,就必须强化学习。但绝大部分农牧民思想还不够解放、担心失败,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不深,信心决心不足,导致农牧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徘徊不前,资源的利用和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四)农牧业生产不够精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牧民对生产生活计划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还比较粗放,农牧业产业结构、经营管理还不合理,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例如传统式的“牧区只养牧不种植,农区只种植不养牧”的问题依然存在;牛羊什么时候打防疫针、玉米什么时候灌溉这些问题全靠感觉,甚至还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等等,不能够最大化的合理利用现有生产资料,逐步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切实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理论水平低、科学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克服农忙时节的工学矛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杭锦旗创新举办以“三送三进三提升”为主题的农牧民夜校培训班,将讲堂里的点滴知识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推动农牧民群众换想法、换做法、换活法,为农牧民长远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农牧民夜校开办以来,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认可,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内蒙古平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鄂尔多斯日报等媒体平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贴近实际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理论,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