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百年话杭锦之路的变迁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每次驱车行走于穿沙公路、S线独贵塔拉至锡尼段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鲁迅先生的这段佳句。这两条路诞生于曾被喻为“死亡之海”的茫茫库布其大漠腹地,是杭锦旗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走”出来的路,它们既是生态之路也是和谐之路;既是希望之路也是幸福之路。

犹记得年,我作为杭锦旗人以中考生的身份第一次到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从吉日嘎朗图镇早上6点坐上大巴到晚上6点才到达,同学们从上车时的欢呼雀跃到下车时的沉默寡言,12小时土公路上的颠簸让一群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周车劳累,也让被称为“沿河人”的我们体会到了“梁外”的距离是如此遥远。

年,杭锦旗的首条穿沙公路建成通车,从锡尼镇至吉日嘎朗图镇缩短至3小时左右的车程。当年还在伊盟财经学校读书的我终于结束了回家需要绕行包头、巴盟,转乘大巴、火车、渡轮的曲折之路。那时起,才感觉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杭锦旗人。

年,我被分配至林业部门工作,岗前培训被安排在了穿沙公路边上的库布其沙漠生态试验站。在那里,了解到了“穿沙公路”的前世今生,才知道这条路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贯通了沿河与梁外,而是13万杭锦儿女在建设过程中筑就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穿沙精神”,并成为了杭锦旗的标志、象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杭锦旗人民前行。

翻开老照片,修筑穿沙公路时的一个个画面感人至深,当年杭锦旗的干部职工收入甚微,却毫无怨言地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为修路捐献了2个月的工资,附近的农牧民不计报酬自愿投工投劳,还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在沙漠里一驻就是几个月,协调解决了修路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年,鄂尔多斯市沿黄高等级公路举行隆重的通车庆典仪式。这条双向四车道的路途经杭锦旗独贵塔拉、吉日嘎朗图、呼和木独、巴拉贡4镇,这是继穿沙公路之后杭锦旗的又一交通要道,对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郭三梁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发展沙漠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年,S线中和西至巴拉贡段公路、S线独贵塔拉至锡尼段公路、G临河黄河大桥至公其日嘎段公路三条国省干道杭锦旗段正式通车。新华社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是20年后,杭锦旗再次以“路”为题上头条。从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穿沙公路里程达到公里。已形成“四纵五横”的沙漠公路网。

正如歌中所唱:“条条大道宽又平,前人修路后人行。”曾经两车道的柏油路变成了如今平坦宽敞的双向四车道,我的回家之路也缩短到了1.5小时左右的车程。路变宽了,距离短了,杭锦旗人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顺畅,锡尼小镇高楼林立、独贵塔拉沙漠经济生机勃勃、巴拉贡镇瓜果飘香……

时代在变迁,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条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每一条路都承载着杭锦旗党委、政府带领各族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杭锦的决心和信心。幸福之路已铺就,幸福之花正在向勤劳善良的杭锦人民绽放。

关于作者:

梁海梅,杭锦旗人,爱好写作,创作散文、诗歌等作品发表于《鄂尔多斯日报》《西草地》等。

编校:倪倩

编审:张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文章已于修改:,。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红色百年话杭锦之路的变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vcaixingye.com/lchyzx/17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