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先生《示弟立志说》原文: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没有志向会怎样?
阳明先生说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志向,即使天下之大,也很可能一事无成。“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舵是船控制方向的装置;衔,是马嚼子,是连着缰绳上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不立志,没有志向,人生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如同大海中飘荡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所向,如同草原中失控的野马,放荡纵逸、胡乱奔跑。没有志向,人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对于一艘没有前进方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日算一日。这样的人生状态,非但没有成就感可言,还免不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志向的作用
阳明先生用造房子来比喻立志,在谈到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时,他说:仅仅“志于道”这句话便涵盖了后面几句话的功夫,但不能只停留在“志于道”上。好比盖房子,“志于道”是去挑选木材,建造房屋;“据于德”则是房屋建成后,可以居住了;“依于仁”是指经常住在房子里,不再离开;“游于艺”则是装潢美化这套房子。艺就是义,是天理的合宜之处。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箭等,都是为了调习本心,使心掌握大道。如果不先‘志于道’就去‘游于艺’,就像是一个莽撞的小伙子,不先去造房子,就去买画来装点门面,却不知道把画挂在哪里。
说了一大堆,他是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好比房屋,没有了它,人就不知道在哪里住,即使有名画有财富,也无处可安放。
志向要高大
阳明先生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成为圣人,则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则能成为贤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设立一个高大的志向,即使不能完成,只完成了一半,也是一个不小的成果;而如果设立一个很小的志向,即使百分之百完成了,也只是个小成果。
阳明先生提倡怎样立志呢?他提倡立“必为圣人”之志,就是立“一定要做圣人”的志向。如果真有这样的志向,就必定会竭尽全力致良知;如果在良知上还有私心杂念,就不是“必为圣人”之志。当陆澄问如何立志时,先生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竭尽全力致良知,也就是立“必为圣人”之志。
立志其实是在“心即理”的理论框架下,志向是无方体的抽象东西,并不对于与自然界的物质,是一种意识,功夫只从心上说。
立志要真切笃实
孔子自称“‘发愤忘食’,这是他持志如此,没有停止。这是孔子的立真切笃实。
立志要做到致良知,念念存天理,这样才是真切笃实之志。阳明先生用种树来做比喻,树木还没长大,还没开花结果时,只是种根,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叶、开花、结果的事。只要有栽培的功夫,只要树根能长好,不愁以后不会开花结果。树根就好比立志,栽培灌溉好比为志向而付出的努力。没有志向这棵树根,没有栽培灌溉的努力,哪来人生的开花结果?
当善念萌生时,要觉知,把此善念扩充开去;当恶念萌生是,要觉知,把此恶念遏制。觉知、扩充、遏制这三个动作就是志。天理长存的状态,达到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不过是念念存天理的存养和扩充的延伸。
至于对好色、好利、好名等私欲和恶念,需要省察克治,立志真切时,“目视耳听皆在此”,像猫捉老鼠般,眼睛一旦看见、耳朵一旦听见,念头一旦萌动,就把它克去,斩钉截铁,不存半点姑息,把它们彻底铲除。这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去心中贼”。“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如果立志真切,去心中贼其实也并非那么难,难的是因为立志不真切。
先生《示弟立志说》译文:
学习,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象不种树根而徒劳浇水一样,这样是做无用功的。世上的人知所以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程子讲:要有成为圣人志向的人,然后才能与他一起共同学习。人要是真心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则必然会思考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内心纯为良知而没有一丝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这样我想成为圣人,也只有追求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想要做到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则要必需除去私欲,显现良知。想要除去私欲,显现良知,则必然要去找怎么除去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想要找到除去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则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言语,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的知识,这都是不能够欺骗自已的。
而所讲的则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即然认为那人是先行者而向他学习,则要一心一意听从先行者的话。如果感觉不对,也不要放弃,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还是不对,又要认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够一知半解。古人讲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假如没有尊重相信的决心,则必然有轻忽的念头。说的话如果听了不加以审查,就象没有听一样,听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没有思考一样,这样虽然说学习了,就象没有学习一样。
考证于古人的言语.圣贤人的言语,无不是教人去私欲而显良知的方法,就是五经和四书呀。我真心想要去我的私欲把良知显现出来.如果找不到方法.则必然要这样去做,打开书的时候,就象饿肚子的人想要吃饭一样,只求个吃饱;
就象病人需要药一样,只求治好;就象黑夜需要灯一下,只求光明;就象瘸脚需要拐仗一样,只求行动。对于只求记住的人来讲,只是增长口耳闻见罢了。
就是立志也是不容易的呀。孔子,圣人呀,也曾经讲过:我十五岁开始发奋学习,到了三十岁才真正立志。立者,志立了。后来到了不不逾矩程度,也是志向到了不逾矩。立志怎么能轻视之呀!志向,是一个人精气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源头被堵了,则流水就没了,树根不培植则树木就会死,人要是没命就会死去,志要是不立则神志不清醒。想要成为君子,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最重要的事情。眼睛认真看,没有